绿色健康食材配送解决方案
微信同号
15288757021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责任
新闻资讯

我国鲜活农产品滞销频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4    浏览:
【摘要】近年我国蔬菜、鲜奶等鲜活农产品滞销事件频发,不仅对种养殖农户造成惨重损失, 同时对鲜活农产品产供销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分析认为鲜活农产品产销地过度分离、信息不对称、小农生产模式、流通环节多、鲜活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应急调控能力有限等鲜活农产品生产、物流和销售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引发鲜活农产品区域性滞销的重要原因。研究认为解决滞销难题需要统筹考虑, 建议从优化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布局、依托互联网平台探索发展鲜活农产品订单农业、促进鲜活农产品种养殖规模化、鼓励鲜活农产品深加工、完善鲜活农产品应急流通机制提升应急调控能力等方面多管齐下根治滞销难题。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 滞销; 全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其中鲜活农产品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蔬菜面积达到3亿多亩, 年产量超过7亿吨, 人均占有量500多公斤, 均居世界第一位(农业部);2014年我国牛奶产量3 72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奶业协会)。然而, 辉煌的产能背后却频繁爆发鲜活农产品滞销事件. 如:2011年4月山东蔬菜卖难、2012年安徽阜阳蔬菜卖难、2014年10月山东鲜奶滞销、2015年1月河南新乡奶农倒奶杀牛等。频发的滞销事件不仅伤害了农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暴露出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整个产业链的脆弱。本研究以蔬菜和鲜奶两类农产品为例。从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物流、销售全产业链进行研究, 剖析鲜活农产品卖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我国鲜活农产品滞销频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图1)
一、鲜活农产品滞销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鲜活农产品包含范围较广. 一直以来学术界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当前,我国对鲜活农产品涵盖范围权威的概括是来自2009年交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鲜活农产品目录》①【l1。从目前国内研究鲜活农产品的滞销问题的文献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侧重于从流通方面导致农产品滞销及应对滞销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就鲜活农产品最终的销售环节表现的滞销现象来研究滞销问题。张杰(2008)认为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户缺乏加工和储藏的技术、政府引导能力跟不上农业发展需求等是导致鲜活农产品经常发生区域性过剩的主要原因闭。第二类是选择从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物流、销售中的某一个环节分析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刘俊华(2013)认为生产环节的盲目性、销售渠道不畅通经常是导致农产品发生滞销的主要因素嘲。第三类是从鲜活农产品需求角度与供应角度两方弹性进行对比. 分析滞销频发的主要因素。赵姜等(2013)认为鲜活农产品人均供给量波动大、鲜活农产品供给弹性较大、流通领域垄断等因素是导致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嗍。
国内学者对鲜活农产品滞销的研究角度各有侧重。为全面系统剖析导致鲜活农产品滞销的各类因素, 本文首先系统分析当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状况; 在此基础上, 从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三个环节全面剖析导致鲜活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鲜活农产品全产业链现状分析
与小麦、玉米和稻谷等大宗农产品相比. 蔬菜、鲜奶等鲜活农产品在产销方面有两个特殊的特点: 一是鲜活农产品易腐败、保质期短; 二是直接消费鲜活农产品仍是当前国内消费者选择的主要方式, 对加工的鲜活农产品的消费比重偏低(牛奶除外)。在分析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全产业链时, 需要充分考虑以上两个特性。
(一)种养规模小,农户是主力

目前, 我国蔬菜种植、奶牛饲养总体上仍属于小农经营模式。蔬菜种植方面. 虽然近年出现了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这样规模化的种植企业。但是就全国整体范围看, 小农户仍然是种植蔬菜的主力军。奶牛养殖方面, 虽然逐步向规模化养殖方向转变, 但与欧美等畜牧业大国相比。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的占比依然较低。据统计,2011年美国奶牛场的平均养殖规模为153头阿. 2013年我国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仅占到奶牛养殖总存栏量的37% 网。
(二) 流通环节多, 流通渠道窄

虽然蔬菜和牛奶都属于鲜活农产品, 但是两者流通渠道存在较大差别。目前蔬菜流通总体是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马晓春(20l1) 指出“七位一体” 的流通模式是当前我国蔬菜流通的主要模式, 即整个流通链条由众多菜农、产地批发商、物流商、销地一级批发市场、销地二级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和消费者七部分组成(见图1)。对于流通环节短、流通成本较低的“四位一体” 流通模式(即包含菜农、专业合作社、超市、消费者) 是近年各地方政府鼓励的模式。然而, 时至今日, 通过“四位一体” 的流通模式销售的蔬菜量占全国蔬菜流通总量的比例依然非常低。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蔬菜生产合作社少、规模小, 在市场交易中缺乏话语权: 二是超市菜价普遍高于社区菜市场, 便捷性又低于社区菜市场, 通过超市销售的蔬菜占蔬菜总销量的比重非常低。
目前我国的鲜奶流通总体上是“上游窄、下游宽” (见图2): 一是众多的小规模奶牛养殖场面对狭窄的流通渠道,即:小规模养殖场将鲜奶就地流向当地数量非常有限的乳品生产企业; 由养殖场流向乳品生产企业的鲜奶属于鲜活农产品. 由于流通渠道窄,这一阶段容易发生卖难现象。二是乳品生产企业面对广阔的流通渠道, 即:加工后的乳制品流向众多的乳品经销商;从乳品生产企业流向乳品经销商的乳制品已经过了鲜活农产品向乳制品的蜕变,鲜活农产品易腐败、难保存的特点已消失, 已不属于鲜活农产品范畴. 由于这一阶段流通渠道较为宽阔, 不宜发生产品滞销。
(三) 需求弹性小, 终端销量稳定

经过乳品加工企业杀菌、消毒、包装等最终才流向终端消费者的牛奶及制品已变得易储存,也就脱离了鲜活农产品范畴, 因此在分析鲜活农产品的销售环节时, 我们只以蔬菜为例, 不考虑牛奶。蔬菜等鲜活农产品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 即使蔬菜价格发生明显的涨跌,但终端的销售量仍然较为稳定,具体表现为: 一是蔬菜的终端销售商主要分布于社区菜市场或超市蔬菜专柜, 销售辐射区域有限、服务群体稳定,社区或超市每天销售的蔬菜量较为稳定; 二是由于蔬菜具有易腐败、易损耗的特点, 终端蔬菜销售商贩基本上掌握了每日的蔬菜销售水平, 普遍采用的销售模式是当日进货、当日售罄。
三、我国鲜活农产品滞销频发因素分析
(一) 产销地过度分离为区域性滞销埋下隐患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导致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区域集聚, 鲜活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区域不断分化。为实现鲜活农产品产销地的对接. 近年来政府提出了“西果东送”、“南菜北运” 等工程。然而, 产销地空间过度分离为鲜活农产品发生区域性滞销埋下了隐患, 一是当生产地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时, 一旦出现产能远远超过当地物流能力时. 出现区域性滞销的可能性陡然增加; 二是流通成本成为导致区域性滞销的重要因素。一旦终端市场的鲜活农产品价格低于某个产地至销地的流通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后. 则该产地的鲜活农产品便发生区域性滞销。
(二)信息不对称是滞销频发的根本原因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 供求决定商品价格。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发生鲜活农产品滞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销信息不对称, 即: 小农户生产行为与市场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面对巨大的市场, 生产鲜活农产品的小农户很难判断市场需求, 农户当期的生产行为只能依据上一期的市场价格为参考。于是, 便经常出现鲜活农产品的产量与市场需求量发生“错位”. 即: 出现了经济学“蛛网理论” 的循环— — 鲜活农产品的实际价格总是偏离均衡价格。其中, 当鲜活农产品的实际价格远低于均衡价格时便发生了滞销事件。二是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比较优势理论, 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的产量往往占该种鲜活农产品全国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但是, 由于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常由于某个或整个主产区生产规模的扩大或产品集中上市等导致发生鲜活农产品区域性滞销事件。
(三)小农生产模式是导致滞销频发的现实原因

小农经济应属于农耕社会及工业化初期的基本农业生产模式, 与工业化后期的大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主要表现在: 一是小农经济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制约了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二是小农户抗御风险能力弱。不具备应对滞销事件的能力; 三是不论从“农超对接”协议的签署成本考虑,还是从鲜活农产品供应稳定角度考虑, 小农户均不具备与超市搭建“农超对接” 流通渠道的实力。
(四) 鲜活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应急流通能力有限

由于鲜活农产品具有易腐败的特点, 每当发生滞销事件时, 常常导致农户血本无归。近年国内鲜活农产品滞销事件频发. 但往往都是区域性的滞销。面对国内巨大的市场, 发生区域性滞销事件充分暴露出两个问题: 一是鲜活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 尤其是对原材料(鲜活农产品) 的储存能力有限, 以至于在发生鲜活农产品滞销事件时, 加工企业很难短期内消化大量的原材料; 二是应急流通能力有限, 面对区域性滞销事件. 缺乏短期内将区域性过剩的鲜活农产品流向全国各地的能力。
(五) 国内部分鲜活农产品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

目前我国大部分鲜活农产品, 如蔬菜、海水产品、水果等受进口产品的影响非常小。但是,对于牛奶等食品加工业发展较为发达的鲜活农产品受到同类进口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例如。随着2014年11月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实质性结束,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鲜活农产品方面, 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澳大利亚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的乳制品(如奶粉) 大举进人中国市场, 这对2014年末至2015年初青海、山东、广东、河北等地的牛奶滞销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预见, 随着中澳自由贸易的深化, 畜产品、乳制品等澳大利亚比较优势非常突出的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将会更为明显。
四、对策建议
(一) 优化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布局, 实现产销地最优配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导致的鲜活农产品产销两地分离是客观事实.但是不论从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在终端价格中占较高比重(如蔬菜)考虑,还是从保障各地鲜活农产品供应稳定(如“菜篮子” 问题) 考虑,都应该进一步优化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实现产地与销地之间流通成本与供给效率的最优配置。以蔬菜为例, 既要继续抓好“南菜北运”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发展高纬度、高海拔冷凉地区夏季蔬菜, 大力发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等。
(二) 依托互联网平台, 探索发展鲜活农产品订单农业

当前高效便捷的互联网技术已成熟应用于各个领域, 要实现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畅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件。一方面, 主产区农业部门利用互联网技术性实现产前的信息会商, 避免各主产区鲜活农产品的集中上市或集体扩大规模引发区域性、阶段性滞销; 另一方面。经营主体(种养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和销地商户(批发市场或超市) 可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创新成果,探索发展订单农业, 提前化解鲜活农产品发生滞销。
(三)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鲜活农产品种养殖规模化

转变当前鲜活农产品的发展方式, 逐步由小农经营向规模化种养殖转变是解决鲜活农产品滞销频发的根本举措。基本途径有三个: 一是鼓励成立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鲜活农产品经营体系; 二是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三是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 提高服务能力。
(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鼓励鲜活农产品深加工

直接销售鲜活农产品是当前农户主要的经营方式, 因此在发生区域性过剩的时候。鲜活农产品生产农户束手无策。为此, 应培育专业大户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建立鲜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一73-面通过延长鲜活农产品的产业链。促进农户增收; 另一方面在遇到鲜活农产品滞销事件时,可就地消化过剩产品, 降低生产损失。
(五) 完善鲜活农产品应急流通机制, 提升应急调控能力

虽然每次发生鲜活农产品区域性滞销事件.相关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 然而解决效果与农户的损失相比是杯水车薪。面对国内鲜活农产品生产方式等方面客观上仍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应急流通机制, 提升应急调控能力。一方面在发展区域性滞销事件时。能够就地紧急调动物流力量将过剩的产品输送到国内其他市场:另一方面当个别区域发生鲜活农产品供应紧张的时候. 能够及时从国内其他区域紧急调动物流力量将鲜活农产品从供给充裕的地区调配至相对紧张的区域。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鲜活农产品目录fM1.2009.
【2]张杰.我国鲜活农产品区域性过剩的原因及救援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47—148.
【3】刘俊华,才奇,长青.初级农产品滞销的关键控制点判别与定位研究lJ1.农村经济,2013(2):51-55.
【4】赵姜,吴敬学,杨巍,王志丹.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与调控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3(5):56—63.
【5】李胜利,刘玉满.2013年中国奶业回顾与展望[J].中国奶牛,2014(5):1-6.李孟娇,董晓霞,李宇华.发达国家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粪污处理经验
【6】.世界农业,2014(5):10—15.
【7】叶贞琴.如何应对蔬菜发展新趋势[ .农民日报,201.3-04-27.
上海聊胜一筹农产品有限公司丨备案号:沪ICP备17054046号